实现了电能生产、传输和管理的自动控制、自动调度和自动管理。电缆故障定位仪深度时自动转换到双水平天线模式并自动调节接收机灵敏度,使测量信号达到更佳,测深完毕自动恢复到测深前的工作模式。电力系统是一个由发电厂、变电站、输配电网络和用户组成的大型复杂系统。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调度与控制、系统及部件的自动安全保护、网络信息的自动传输、系统生产的自动调度、企业的自动经济管理等。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供电的电能质量(频率和电压),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
20世纪50年代以前,电力系统容量约为几百万千瓦,单机容量不超过100000千瓦。管线探测仪能在不破坏地面覆土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探测出地下自来水管道、金属管道、电缆等的位置、走向、深度及钢质管道防腐层破损点的位置和大小。是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铁道通信、市政建设、工矿、基建单位改造、维修、普查地下管线的必备仪器之一。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主要限于单一的自动装置。安全保护和过程自动调整是主要内容。例子包括电网和发电机的各种继电保护、汽轮机的紧急保护装置、锅炉的安全阀、涡轮速度和发电机电压的自动调节以及与电网连接的自动同步装置。20世纪60年代,电力系统规模发展到1000万千瓦,单机容量超过200000千瓦,形成了区域电网,在系统稳定、经济调度和综合自动化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工厂的自动化开始采用机器、炉、电单元式集中控制。该系统开始在离线计算的基础上安装模拟调频装置和经济配电装置,并广泛应用于远动通信技术。
各种新型自动装置,如晶体管保护装置、晶闸管励磁调节器、电液调速器等,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电网实时监控系统(SCADA)开始出现。200000千瓦以上的大型火电机组采用了实时安全监控和闭环自动启停过程控制。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水库运行、大坝监测和计算机监控已得到推广应用。微机广泛应用于各种自动调节装置和继电保护装置。